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增加城乡识别度 推动特色风貌建设

文章来源:  泰州工程造价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浏览: 1958   作者:泰州工程造价信息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球化、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使得我国城镇风貌不断转换,并在风格上趋向一致。人们已经无法对缺乏个性的城镇乃至小城镇之间的形态加以识别和记忆,“千镇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

因此,推动城市景观风貌保育与建设,塑造城市独特的性格已成为时代的强烈要求。

特色风貌

城市特色是地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反映,是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城市特色的形成有如下特征:

(1)地域文化的差异是城市面貌相异的根源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起来的,在某个区域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不同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从而影响了建筑的式样和城市的形态。

(2)自然资源是城市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

世界各地地理上的差异,使得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以及农副产品等。不同的自然资源相应地提供给人们用于城市建设的物质资料也就不同,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譬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使用了当地极为丰富的石材而显得独具特色。

(3)气候条件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炎热潮湿的热带海洋气候、干燥多风的大陆气候等,都对建筑提出不同的功能要求,在不同地区出现了适合当地气候的建筑形式。譬如在中国北方多风沙地区,人们的院落都是用高墙围合起来,达到防风沙的目的;在南方炎热潮湿的地区,形成了底层架空的杆栏式建筑。

城市风貌与景观是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意向结构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象。

城镇风貌的概念侧重于人对城镇的整体感受与体验,而城镇景观则是审美主体对城镇具体对象的审美知觉,“风”是对城镇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概括,“貌”是对城镇总体物质环境硬件特征综合的把握。“景观”既反映出城市实体的景物形态,又彰显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兴(观感)。

城镇“风貌”比城镇“景观”更偏重于总体感受,城镇“景观”比城镇“风貌”具有更为明确的审美意识。谈“风貌”一般重在描述城镇整体区别于其他城镇的“自明性”,而“景观”关注对具体物质空间的审美评价。

城镇特色与景观风貌构建的必要性

(1)城镇“特色危机”、“特色趋同”现象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固有的风貌特色丧失现象也更加普遍。

(2)城镇特色构建的必要性思考

城市特色是城市形象中最为关键和活跃的因素,在改善城市形象时首先是要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城乡特色风貌品质,实现可识别的、可记忆的、美丽的城乡景观风貌,塑造美丽城市、美丽小镇、美丽乡村。

城镇特色风貌的发展目标

(1)可识别

可识别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就是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形态的城市。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城市会使人们正确识别物理空间环境、清晰感知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强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

城市的可识别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化的具有可视形象的形态,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环境、建筑、街区、工农业等生产的物质结果,对城市具有象征意义;城市的另一类可识别系统是非物质类的,如艺术、城市的语音语汇系统,市民行为方式,杰出哲学家、科学家、文艺家的道德水平和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是符号化的状态,以文化的方式显现。

可识别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历史环境的识别、风景资源的识别、空间格局的识别、典型景观建筑的识别——标志性建筑、广场、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等。

(2)可记忆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

城镇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留存记忆的载体。在城镇中漫步,便是一个读取记忆与植入记忆的过程。一座城镇的记忆并不是仅仅通过了解其历史就能轻松获得的,一些更珍贵的东西游离于理性之外,只能用感性的内心去感受,这是获取城市记忆的途径。

承载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的非物质遗产。这些又是影响城市记忆的主要方面。城镇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镇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镇独有的个性和身份。

城镇的记忆究竟是什么样的?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一句话来作答:“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可记忆的城镇记忆要素一般包括:环境的记忆、空间的记忆、标志物的记忆、事件的记忆和生活情景与习惯的记忆等。

(3)美丽的

美丽是一个哲学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城乡特色风貌就是美丽的。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名单。入围城市包括贵阳、苏州、沈阳、拉萨、呼和浩特、太原、南京、合肥、柳州和秦皇岛。评选活动按照《GN中国美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由城市规划美、城市基础设施美、城市建筑美、城市文明美、城市自然环境美和城市公众口碑美在内的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62项三级指标组成。这些城市无疑是美丽的、能唤起人们记忆的城市。

建设可识别、可记忆的美丽城乡

吴良镛指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对它的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千万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犹如人类失去了记忆。

城镇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组成城市景观的建筑和一草一木则是城市景观的细胞。城市景观是一个动态运行的有机体,随着时间、天气和人类活动等偶然和必然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着,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如何提升城乡的可识别性?如何提升城乡特色风貌的“记忆性”?如何形成美丽的城乡?主要措施如下:

(1)保旧

历史学家拉斐尔·萨默尔认为:“保护美学的纯粹观点是把库房的墙面变成城市景观,把起重机臂和吊车变成方尖碑,把胡同变成别致的小巷,这种观点是落后的东西变成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视觉需要,把研究的东西变成需要的东西。”保护城镇可识别性强的、能引起人们记忆的资源,是塑造可识别、可记忆的美丽城镇(乡村)的基础。

(2)塑新

城镇记忆不仅需要保护而且还需要主动的构建,因为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这样才能实现城镇记忆的持续发展。

保护可识别性的资源,挖掘潜力,在延续其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塑造新的可识别性强、可增加人们深刻记忆的、魅力的城镇景观,使我们的城镇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也更魅力,主要措施如保育城镇自然景观、延续与形成城镇肌理、城镇道路广场、城镇色彩、城镇天际线、城市标志物等。

 版权所有: 中国建设报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