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要勇于用评论审视“乱象”

文章来源:  泰州工程造价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14日   浏览: 1580   作者:泰州工程造价信息网

自信,来自于传承优秀建筑文化;自信,要敢于正视现实;自信,更要勇于接受批评、开展批评。

对于中国城市乃至建筑文化的“乱象”,程泰宁院士将“乱象”归纳为“扭曲”、“失落”、“混乱”三个方面。尤其要意识到,“乱象”影响的是文化传承,“乱象”加剧着城市病,还加剧着工程建设中的“豆腐渣”。当下不是技不如先人,而是人心不古。严重的还在于,“乱象”不仅使山寨建筑频现,还“传染”到城市公共艺术及建筑景观作品,不仅到处可见迎合“个人兴趣”的粗制滥造的雕塑小品,更有令人发指、品位堪忧的“不锈钢球”,迄今东西南北中,城市和乡镇处处“托球”。近30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是何等滑稽且败坏城市文化形象的现象!

思想有什么用?评论有什么用?评论与透析是具有行动及反思沟通能力的、是具有开放与辩论的公共领域的、更是反映沟通理性并提供舆论话语权的场所。无论是何种评论传播“利器”,重在是否被听见、被多少人听见,是否可引起各类人士的共鸣。

“微博”上虽人人有话语权,但它不等于网络民意,更不等同于公共民意。以此观念再审视建筑“乱象”,重在要反思城市建设中弃公共审美于不顾,甚至弃公共安全于不顾的所谓标新立异的追求。如全国至少十多个城市竞相比高的超高层建筑热,政府真该管一管了。其要点已不在于它是采用什么风格追求另类,而在于它靠财富建构起的“反力学建筑”,既没有充分考虑安全设计与应急疏散之难,也没有考虑如此建筑难度要增加多大的投资。这种“标新立异”不仅有悖于中国建筑文化,甚至完全违背了建筑的本原。有人说,“用建筑塑造国家精神”是值得商榷的观点,建筑师与建筑作品本身无法承受太多的社会责任,我想说的是,设计的灵魂作用不可小视,“雷人”的建筑背后建筑师也是推手之一。

从深入展开中国建筑评论及普及建筑文化出发,我尤以为应展开如下求索:中国建筑如何在设计实践与文化传承上担负起树立国家形象、服务社会的责任?各级管理部门如何正视“千城一面”、“万物一貌”的建筑“乱象”,如何从中发现文化内涵“缺失”的症结?新中国建设65周年、改革开放36周年,城镇化快跑中该怎样留下“真相”反思与教训?如何弥补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筑文化的“空缺”?如何作为才能使建筑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成为国家治理城乡建设文化的思想动力?要在世界上树立“品质中国城市”及卓越中国建筑作品及建筑师的形象,建筑界内外又该如何在体制、机制乃至法治上作出新的改革与创新型转变?

 版权所有: 中国建设报

标签: 评论 , 审视 , 勇于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