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从用户体验看,移动互联网更需要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平台

文章来源:  中国云计算 发布时间: 2010年09月27日   浏览: 1191   作者:中国云计算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是完全的市场化和无政府主义,则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有管理的开放。小小的手机,电池供电能力有限,计算能力有限,存储空间有限,散热能力有限。在追求移动化和轻便化的硬约束下,当前的技术能力将令以上“四有限”长期存在。在“四有限”的前提下,要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需要对移动互联网行业进行有管理的开放。毕意在这样一个以体验为王的行业,用户体验可以颠覆它,也可以造就它。

在PC及互联网时代,大家把“开放性”作为行业发展的真理。确实,开放性把价值链的各环节的热情点燃起来,冲破了巨头们的“围墙”,实现了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有钱大家赚”的思路造就了Intel和Microsoft这两家巨头的盟主地位,其Wintel成为标准,“摩尔定律”成了行业的发展规律。当然,彼时崇尚封闭,吃独食的Apple失败了。理论和实践证明了,开放是IT行业繁荣和发展的至胜宝典。

在PC时代,行业把开放的理念演译到各个层面,硬件与硬件之间的横向兼容,软件与硬件之间的纵向兼容。为了保证这种开放和兼容的最大化,并且给用户以最大的自由,因此软件和硬件设计时的兼容逻辑极其复杂,要兼顾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因此软件包的大小不断膨胀,一个操作系统达到1G的大小,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浪费。本人一直以为软硬件的膨胀一方面是战略性阴谋:通过不断的膨胀升级,让你的老电脑不够用,并且与新部件不兼容,使得用户不断地进行整机升级,老电脑变成电子垃圾。另一方面是在软件工程化的今天,软件开发人员变成了蓝领化的工人,在资源极端丰富的情况下,不去思考如何简洁、高效和审美的编程实现,而是以极其复杂和蹩脚的算法去实现应用需求。只要PC的散热不成问题,电力供应不成问题,计算能力和存储不成问题,这些从用户体验上还过得去,用户只要应用程序功能强大,速度快,质量稳定,够炫够酷就行了。这种“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型发展,形成机器资源越来越丰富,软件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发展循环。久而久之,这种自由放任式的开放就产生了系统性风险。这些系统性风险就是病毒和木马泛滥,系统运行越来越慢,频繁死机。这有点像市场原教旨主义,类似于美国30年代不干涉主义的市场经济,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半死不活的Apple又活了过来,并通过几款够酷的产品,市值超越Microsoft和Google,成了美国高科技类市值第一公司。是什么因素,使Apple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起死回生呢?是Apple改变了,还是行业本质不同了?可以肯定地说,是苹果的基因与所在的行业更和谐了。但究竞是哪方面和谐了呢?当然,苹果的品牌和近乎艺术的工艺设计是其成功的基本因素,但这个因素在电脑时代就有,因此只能算是一个必要因素。终端+应用商店的创新模式使它转变为一个虚拟运营商是其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这种创新很容易被Microsoft和Google模仿,然后更加开放,团结更多厂商。为什么Microsoft和Google这种开放的代表没有很快把Apple打跨呢?难道“开放”的哲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不过“封闭”的哲学?我的观点是: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适配了苹果的封闭基因,而这种和谐使得它在用户体验上较其它厂商有优势,在速度上超过其它厂商。这要从移动终端与PC的不同来分析。

移动终端追求体积小、功能强,易使用,速度快,质量好,而且便于携带和长的电池续航时间,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新“多快好省”,每一个方面都与用户体验有关,并且相互矛盾。在第一段提到的“四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多快好省”难度很大。因此,移动终端从出生起就注定走一条“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从计算机体系结构(PC是冯.诺依曼结构,而移动终端是哈佛结构),指令系统(PC是CISC指令系统,移动终端是RISC指令系统),操作系统(PC操作系统是多任务的,而移动操作系统是单任务的),产业型态(PC既有整机销售,也可DIY,移动终端虽然有“山寨”模式,但还没有自已DIY的,也不可能某个器件坏了,自已买来装上,并且移动终端不会出现操作系统与机器分开卖的情况)等各个方面,移动终端都在“四有限”的硬约束下,追求高效率、低能耗和稳定可靠的实现,否则用户体验会杀了这个行业。这有点象人们说香港是“螺丝壳里做道场”,移动终端正是如此。不能象PC那样“大手大脚”,不能完全开放,不能没有管理。

正是以上原因,Apple的封闭使得其无需考虑与其它厂家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兼容,走了一条符合移动互联网现阶段技术条件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而PC和互联网时代的霸主,传统的大手大脚的思维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总想把PC和互联网上东西照搬到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上,美其名曰“多网融合”,但无奈搞不定用户体验,用户不买帐。同时其产业链的合纵连横,则导致效率较低,总是感觉比苹果慢一拍。

当然,苹果的成功不能说明开放性过时了,封闭性又“东风压倒西风”了(苹果的App Store也是逐步走向开放)。开放性永远是产业的演进发展方向。只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封闭的苹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利用其绝对的控制力较好地满意了用户的业务体验。

在此无意猜测哪个厂商会胜出,但看清行业本质,顺势而为的厂商,无疑胜算高出很多。移动终端的“四有限”硬约束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呢?。思路有二:

1、管理解决方案。所有的移动应用将由App Store进行登记、测试、审核和发布,这样保证上市的应用不会因为质量问题和兼容问题搞瘫你的移动终端,也不会有病毒、木马乘虚而入。因此App Store不仅仅是发布平台,也是产品评测平台。App Store可以由终端厂商或第三方的运营商来建设,但PC时代自己做个软件,挂在个人网站供下载的时代将不存在了。即在开放的基础上增加适度的管理,用专业的术语是可运营,可管理。这是电信业时代的追求。

2、技术解决方案。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移动应用开发。把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放在云端,通过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终端侧负责交互和展现。这种类似于原来Client/Server架构将把移动终端变成实实在在的“瘦客户端”。这种移动应用的开发需要终端和云端的协同开发,云端的运营商和终端的制造商共同发布开发标准供开发者使用。这种“瘦客户端”的架构将进一步降低终端的成本,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且在统一后台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前台的“多屏融合”和“多屏协调”。这需要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成熟,也需要高速移动互联网带宽的支持。

基于以上逻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App Store将是驱动移动互联网和“多屏融合”和“多屏协调”的主要基础设施。哪个企业在这方面享有优势,将享有产业的话语权。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