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

文章来源:  徐州工程造价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16日   浏览: 914   作者:徐州工程造价信息网
     一、世界走向与中国语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比人们想象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谈中国建筑的现状,三方面的背景是关键:
      其一,是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它带来了每年27亿平方米(2012年)、即将近世界一半的建筑规模。其二,是复杂多变的文化背景。当前,尽管西方文明已“从高峰滑落”,但它经历二三百年发展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文明,长期以来却面临传统价值体系已“被解构”,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能建立的尴尬状况。其三,是“美丽中国”的愿景。“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给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指出了虽不具体、但却十分明确的方向。
      以上三点构成了研究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战略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明确的目标与严重滞后的理论和制度建设,以及与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交织,突显了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希望与挑战
      希望
     2011年吴良镛先生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和2012年王澍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们的获奖说明了中国社会以及国际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关注和认同,这是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些获奖个案的背后,是中国建筑师群体的成长,而这,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快速城镇化给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经过三十年磨练,我们建筑创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设计作品,与十几年前在和国外建筑师同台竞标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相比较,目前情况已经有了改变:很多中国建筑师关注“中国性”的思考,他们或主张“地域建筑现代化”,承接传统、转换创新;或主张现代建筑地域化,直面当代、根系本土;或主张对中国文化的“抽象继承”,注重“内化”、追求境界;或强调建筑师个人对传统和文化的理解,凸出个性化、人文化的表达;也有很多建筑师不囿于对“中国性”的解释,或提倡城市、建筑一体化的理念;或强调对建筑基本原理的诠释;或关注现代技术和绿色生态建设的发展,力求展示建筑本身的内在价值和魅力;当然,也有不少建筑师继续现代主义的当代探索和发展;更有一些建筑师直接移植西方当代建筑理念,进行先锋实验探索……等等,展现了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多元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问题
     但成就不能掩盖问题,现实是,飞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以至我们的建筑创作在发展中矛盾重重、积弊甚深。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它不仅仅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专业问题,更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因此问题变得愈加复杂,也更具有挑战性。
     价值判断失衡
     建筑的基本属性——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受到严重挑战。
      当前在建筑设计中有悖于建筑基本原理的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华气派已成为一种风气。至于建筑文化价值被歪曲以至否定的现状,更可说是乱象丛生。天子大酒店、方圆大厦等恶俗建筑时有所见,盲目仿古之风也在很多城市蔓延,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山寨建筑几乎遍及全国城镇。建筑的文化价值已经消解,沦落为某些领导和开发商夸功炫富的宣传工具,一种被消费、被娱乐的商品。
      跨文化对话失语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出现断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价值真空”,使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西方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作为我们的取向和标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在跨文化交流碰撞中“失语”是文化领域中颇为普遍的现象,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个最具体也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二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建筑设计市场基本上为西方建筑师所“占领”。我们曾经对北、上、广的城市核心区以“谷歌”进行图片搜索,发现上海这个区域内的35幢建筑中有21幢为国外建筑师设计;广州的17幢建筑中除有4幢为国内设计外其它均由国(境)外建筑师设计,而北京这个区域内的10幢建筑中有6幢为国外建筑师设计。这情景可算是世界罕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请西方建筑师做设计之风,已由一二线城市蔓延至三四线城市,不少县级市也在举办“国际招标”招揽国外建筑师。跨文化对话的“失语”,导致人们热衷于抄袭模仿盲目跟风,“千城一面”和建筑文化特色缺失已受到国内外舆论的质疑和诟病。
      体制与制度建设失范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违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精神的“领导决策”是造成当前建设领域的种种乱象的根源。人们会问,一城九镇、山寨建筑、方圆大厦以及那些贪大、求洋、超高标准的建筑怎么会出笼?舆论特别关注的“鬼城”现象以及破坏城市历史文脉的大拆大建的恶劣案例又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其实所有这些的最初“创意”和最后的决策往往都出自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一旦主要领导“调防”,人走政息;新领导上任,另起炉灶,规划设计意图的改变、以至项目的存废,全都在主要领导的一念之间。这种权力高度集中既不科学,也不民主的决策机制不仅压制了中国建筑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更造成了城市建设的混乱无序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除了决策机制失范外,有关建筑设计的各种制度在执行中也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例如大家关心的招投标制度,在现实中也早已变味,围标、串标、领导内定、暗箱操作等已是公开的秘密。它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至于有关建筑设计的市场准入和设计管理等制度,漏洞甚多,监管更是乏力。例如科学合理的设计周期是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的基本保证,但在要求大干快上的今天,原有的规定早已成一纸空文。一个星期出三、四个大型公建方案,8天出一个二、三十万平米小区住宅的施工图,8个月设计并建成一个两三万平米的展览馆……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极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说的保证设计质量也就只能成为空话了。
      这里要特别谈谈建筑的完成度问题。这是一个包括设计在内的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问题。目前这方面问题多多:施工招标中存在的弊端比设计招标更为突出,很多地方执行的最低价中标,不仅造成工程粗制滥造,也加剧了施工过程中的矛盾;代建制很不完善;工程监理常常形同虚设;建筑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政绩观和商业利益造成的“抢工”,使建筑完成度受到很大影响;而工程评奖,则常常成为掩盖工程质量低下的遮羞布……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体制和制度建设是一个亟待破题的系统性工程。
      “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这三个方面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当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建筑师的努力,更需要领导层、媒体、公众的共同关注。
    三、路径、策略
      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理论建构;二是制度建设。
     理论建构
     在价值取向多元、世界文化正在重构的大背景下,重视并逐步建构既符合建筑学基本原理,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既是建筑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支撑中国现代建筑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当下,“中国文化更新的希望就在于深入理解西方思想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自己”,通过跨文化对话,做到深入了解他人,而后通过比较反思,剖析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是建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路径。
      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应该作历史的、全面的观察而不应为一个时期、一种流派所局限。两百年来,“以分析为基础,以人为本”的西方现代文明,支撑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强调理性精神,重视基本原理的建筑原则不仅造就了西方现代建筑近百年的风骚独领,而且,这些具有普适价值的理念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建筑的发展。但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向往和追求,凸显出现代主义在哲学和美学上的僵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由此催生了后现代主义。应该看到,“后现代”确实开创了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多样化的新局面。但是,某些案例中,在“后现代”的名义下,原有相对统一的建筑原则变成了一堆碎片。“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文丘里)在揭示建筑文化发展某种趋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反思西方现代建筑的三百年发展,思考五千年中国文化精神,是否能够以“相反相成”、“互补共生”的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具有“普适价值”的建筑理论体系?例如:能否把建筑视作万事万物中不可分割的一个元素的中国哲学认知作为我们的“建筑观”,从而建构一种既强调分析,又强调综合的有机整体自然和谐“认识论”;建构一种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进行转换复合的“方法论”;建构一种既注重形式之美,更重视情感、意境、心境之美的美学理想?我们的思考能否超越形式、符号、元素的层面,对“道”、“自然”、“境界”等哲学认知以及对直觉、通感、体悟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建构自己的建筑理论所需要的。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逐步建构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多元包容、动态发展的建筑理论体系将帮助我们走出文化失语的怪圈,为建筑创新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这一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体系也能为世人所理解所共享,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建筑的走向世界。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现代文明建设和价值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领域的制度建设,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改革全局,涉及顶层设计。从这个角度讲,解决问题困难很多,难度极大,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本着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在各个领域,包括建筑设计领域,就一些具体问题花大力气抓起,也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例如,大家关注的招投标问题,完全可以对原有的建筑招投标法加以细化改进,明确规定哪些项目必需招标(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或适合招标),对于必需招标的项目制定办法,做到招标全过程透明:信息发布透明、方案评选透明、领导决策透明。对每个过程的具体操作情况(包括每一个评委的具体意见、领导决策的程序及其选择方案的具体理由等)全部在网上公布,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杜绝暗箱操作和一把手决策的积弊,招标的公正性能够得到维护,也就真正能起到设计招标的效果。
      又如大家关注的国外建筑师“抢滩”中国高端设计市场的问题,应该参照影视等文化领域有关市场准入的规定,凡是政府(包括国企)出资的项目,不得直接委托国外建筑师设计,而且应根据具体情况规定是否需要邀请国外建筑师参加投标,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如规定中外联合体方可参加投标等)排斥中国建筑师。在国际招标的全过程,必需做到公正透明,避免行政干预,改变对国外建筑师的“超国民待遇”,应该看到,这是当前设计市场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一个不仅涉及“天价”设计费的流失,涉及需要给中国建筑师、特别是中青年建筑师留出发展空间的问题,尤其关系到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导向的大问题。
      当下,建筑设计领域中问题多多,如何规范已很混乱的设计市场?如何制定和健全已经不适用的规程规范?如何采取措施加大执法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如何加强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建设的后评估机制?以及如何完整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规定的建筑师的职责和权利等等,都需有关部门花大力气去研究解决。但是,不管现状存在多少问题和困难,我相信,只要我们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这些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