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留下可以解读的经典技法

文章来源:  镇江工程造价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27日   浏览: 1683   作者:镇江工程造价信息网

留下可以解读的经典技法 


 

场所能赋予建筑以情感和生命——这是我在读当代建筑师系列《周恺》一书后的总体印象。周恺大师的名气与许多建筑师不同,他为人低调,不愿宣传,可他的一件件建筑作品却能让你认识他,并留下深刻印象。

周恺总说,建筑师对文化的追求不宜放在嘴上、写在纸上,而要用项目去发出有说服力的声音;不仅不能用传统反现代,更不能用现代建筑去取代传统。因此,在周恺的文化或称文博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从克服当下原生态创作的迷思入手,摒弃创作中的旧惯例与旧章法,他认为那些与时代的传统不适应的文博建筑的场所乃至展陈设计不会再有活力。

如果说古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讲的是秉持对传统的自信,才可不畏头脑发热而展开自由的设计,那么笔者更以为新陈代谢与生生不息是建筑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泥沙俱下的传统需要辨别、薪火相传,传承的若不是最初的,也必然是建筑文化的。对周恺建筑的解读是个篇幅很大的题目,本文归结到文化与文博建筑上,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需要,更是对建筑师心性、品性认知的需要。

赋予建筑情感和灵魂

书的开篇讲述的是周恺主持设计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项目,建成后冯骥才先生对其东方意境的设计风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方案从基地出发,利用方形院落的空间优势围合出场地,将不同的功能体块嵌入其中。而建筑首层的架空处理不仅保持了院落之间视野上的贯通,也极大丰富了空间层次。从现代书院的静逸空间看,体现出设计师一系列匠心独别的韵笔:一池浅水贯穿南北院落;在爬满绿植的院墙陪衬下,院落中矗立着几株参天大树;青砖铺就整片庭院,形成层层递进、主次分明、节奏有序的建筑文化关联空间系列。如今该建筑建成已有10年,仍是业内瞩目的创作精品。

2010年竣工的北川抗震纪念园——静思园,可谓是一座博大的灾害文化镜像:用建筑诉说沉重的创痛,从而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接手北川抗震纪念园设计后,周恺就认为这应是个静思之处,要一反常态化的纪念碑式设计,力求以更加自然、平和、朴实的设计手法,同时最少的人工介入,将纪念园与巨大灾难后的城市景象融为一体。

据此,纪念园的设计体现了两方面特征:一是用自然的方式构筑起纪念性精神的空间。如以水滴的自然形态作为空间设计的载体,大水滴是园区核心,围绕水院周边可举行集会;小水滴的半围闭空间则作为小型缅怀及追思场所,使来此凭吊的人有寄托哀思之地;二是让设计不刻意停滞在灾难本身,而是力求营造的空间能引领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省和反思,因此设计出一座穿越中央水池的感恩桥,并于侧壁镌刻蒙难者的名字,供行走其上的人们悼念。

贫血的创新需补文化之气

读毕《周恺》,笔者感触良多,它之所以博得业内好评,除了周恺的设计作品具有经典的当代设计价值,他本人有人气、正气并接地气之外,更因为该书的专业性较强,同时也极具亮点。我以为至少有三方面应特别说明:

第一,全书的文字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学术性,邀请建筑专业的媒体人黄元κ,采用对话的方式,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突出了周恺的设计特点及近20载创作足迹;此外神秘与简约低调与谦逊围合内敛意境理性与秩序等均成为周恺大师作品的标志,所以他的设计才不疾不徐且从容不迫。

第二,全书的作品排序基本上按时间轴递进,它能体现出作者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坚守,为此我们可以发现周恺大师的设计是在不断创新的,这不仅仅表现出他设计水准的高超,更表明他靠不断学习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与技术功力,还有坚守20载于业界力挺船头的精神内涵。我很同意当下国内研讨创新设计不足时常说的话,即贫血的创新需补文化之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后劲。文化在周恺的概念框架中是以三维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即真理、伦理和审美,而所有这些是周恺及其设计团队20载一路走来的创新纲领。

第三,作为中国民营设计单位创作的领头者,周恺的成功并非易事,他不用表象符号,追求精神气质,对人文情怀和艺术境界都有精准把握,所以该书的真实性能使读者在领略周恺的文化使命时感到中国设计的崛起。如果说中国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限,那笔者以为让优秀的设计为文化民生服务至关重要,拓展多维的文化视角,把握自觉的文化良知,通过化精拓新的设计,为业内留下可解读的经典技法。

(来源:中国建设报)


标签: 解读 , 可以 , 留下 , 经典 , 技法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