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中国最大的IDC世纪互联是如何成为云计算时代的看客的

文章来源:  中国云计算 发布时间: 2016年02月04日   浏览: 1424   作者:中国云计算

  在中国,几乎还没有人从云计算上挣到钱。但就是这样一门生意,即将甚至正在成为所有IDC公司头上的大山,甚至瓦解IDC的传统业务模式。而IDC公司们,只能沦为云计算时代的看客,看着云计算公司一步步蚕食和瓦解这个业务、公司、行业。

  

 

  虽然世纪互联在IT互联网行业寂寂无名,但在IDC行业算是鼎鼎大名了。这家以托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从营收、客户质量、影响力来看,在IDC行业都首屈一指。从外界看,在云计算领域也可谓动作连连,但目前和可见的将来,世纪互联终究成为云计算时代的看客。

  历经磨难艰难上市

  虽然世纪互联不是第一个上市,也不是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IDC公司,但世纪互联仍然是最重要的IDC公司,大部分中大型IT公司都会和它打交道。特别是IT公司的运维和采购,除了电信运营商,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世纪互联。

  当然,世纪互联的历史也不不短,几乎与中国互联网同龄。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是中国互联网先驱瀛海威留下的著名;遗言;。

  1995年,陈升就建立了中国最早一批ISP公司之一的北京统一网络公司(A-1.net)。说白了,就是上网卡了,拿着那个卡,用一个猫,拨号,就可以上互联网。那可都是以小时计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这里。很多如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起源于那个时期的探索。当陈升在让中国人能连上互联网时,马云也在偶然去美国出差的时候,看见了别人展示互联网,回国后决定投身互联网。只是他们选择的方向不同,马云选择了做网站。

  1999年9月,A-1.net在中国市场首家推出电信级商业IDC数据中心服务。

  2000年6月,A-1.net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进行了战略重组,成立世纪互联公司并专门从事数据中心服务。当时正在进行第一波电信改革,世纪互联于是成为首家获信息产业部批准接入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NAP)的专业数据中心。这个机会意义重大,为后面世纪互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此后政策调整,没有更多的IDC能够直接接入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

  世纪互联重金投入数据中心,和风投资金的进入,与第一次互联网热潮密不可分。但很快,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纪互联面临第一次生存危机。

  但世纪互联仍然扛了下来。2003年下半年,互联网产业从泡沫中复苏,2006年,随着Web2.0和电子商务投资热潮的兴起,IDC行业开始高歌猛进。2006年11月25日,天津网通与世纪互联合作,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中国首家网络新媒体应用数据中心。这是当时中国网通最大的IDC机房,设计规模为1万平方米。

  2009年10月,网宿在国内创业板上市。2010年10月,CDN厂商蓝汛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1年6月,世纪互联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带业界称其为带伤上市:上市前三年连续亏损,净营收从2008年的2.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0年的5.25亿人民币。但是,净亏损增幅更快,从2008年的1795万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2.47亿元人民币,每股净亏损3.39元,3年间,净亏损扩大13倍。而在此前上市的网宿和蓝汛同期均为盈利。

  为什么这样呢?而且华尔街还能认可呢?

  世纪互联借媒体之口说:世纪互联正在集中力量做云快线、绿色低碳数据中心,这两年实际上是在转型。;据知情人士表示,世纪互联集团其实在布很大的局。

  那我们就来看看世纪互联的主营业务、云立方、云快线。

  业务结构之谜

  在世纪互联2011年上市时,财报是这样描述的。世纪互联的营收包括两大部分:托管及其他服务(HostingandRelatedServices)和网络服务(ManagedNetworkServices)。

  2008年、2009年及2010年,托管及其他服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8.5%、90.8%及71.4%。世纪互联的与客户签约期限一般为1-5年,客户根据使用项目按月支付相关服务费用。托管及其他服务在营收中占比呈下降趋势,由2008年88.5%降至2010年的71.4%。

  网络服务收入增长迅速,其占总营收的比2008、2009、2010年分别为11.5%、9.2%和28.6%。网络服务主要是通过云快线技术及其他技术,帮助客户优化网络使用。此服务的签约期一般为一年,客户按月缴纳网络宽带服务费。

  不要说一般人,即使IDC业内人士,也很难理解托管服务和管理网络服务的区别。我的理解是,托管是客户用了机柜机位和网络带宽,而管理网络服务是客户只用了网络带宽。

  最新的财报,依然大致延续的此前的架构。

  2015年第三季度,世纪互联第三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9.241亿元(约合1.4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7.785亿元增长18.7%,主要由于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取得了同比增长,公司旗下云服务的需求增长,以及来自于公司在2014年8月收购的DermotEntities所带来的贡献,但被托管网络服务继续疲软的净营收表现所部分抵消。

  世纪互联第三季度来自于托管及相关服务的营收为人民币6.958亿元(约合1.0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5.132亿元增长35.6%,主要由于公司管理下的机柜总数量增长以及云服务的强劲增长。

  世纪互联第三季度来自于管理式网络服务的净营收为人民币2.283亿元(约合359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2.653亿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带宽出售价格继续下降以及失去了某些客户。

  世纪互联依然将其营收划为托管及相关服务和管理式网络服务。这方面世纪华联和微软倒真像兄弟,虽然形式各有不同,微软是两年三度调整财报结构。世纪互联是4年没有调整一次结构。但结果都是一样:真是营收结构难以捉摸。

  事实上,现在世纪互联公开的主营业务包括6项主营业务:

  数据中心托管。包括带宽租用、机位机柜租用、网络设备租用。

  企业数据中心。包括定制机防、定制模块、VIP隔间、办公区租赁、机柜租赁。

  云计算。包括微软云、云集成与合作。

  内容分发网络。

  智能DNS。

  管理式网络。包括VPN和企业光纤。

  我们猜测的话,托管及相关服务包括数据中心托管、企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内容分发网络、智能DNS。剩下的都是管理式网络服务。

  云立方是云箱还是玩具

  世纪互联在上市前后,所说的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当是指云立方,即集装箱数据中心。

  当时,可能是云快线的蒋建平在组件云计算事业部时,考察了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概念,并向公司提出了模块化数据中心,最后演变成集装箱数据中心。

  事实上,2008到2009那两年,模块化数据中心确实很火,微软谷歌都在时间类似的概念。而云立方这个名字,甚至和云基地的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名称一度有冲突,大家都想使用云立方这个名字,CloudCube。

  最后,云立方迁往天津,并在2010到2011年被aBitCool出售给第三方。aBitCool既是世纪互联原来的母公司。云立方虽然获得一些客户认可,但多年来已经逐渐在市场边缘化。

  比云立方更早出现的,则是云快线公司。下面关于云快线的介绍在《云计算时代;;本质、技术、创新、战略》一书中已有介绍。

  云快线的起落

  2007年末,世纪互联宽带鉴于公司在BGP带宽业务和高端托管业务上已经取得很大的领先优势,成立了下一代数据中心事业部,准备开拓新的IT基础设施业务。

  在2008年下半年,下一代数据中心事业部改名为云计算事业部。我作为第一个外聘的员工加入下一代数据中心事业部。在我加入的同时,事业部确定云计算作为事业部的主要也是唯一业务,因此我也是第一个外聘的云计算相关员工。事业部其他成员主要来自公司原研发部。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人有云计算的经验,IaaS和PaaS。

  2008年,一批工程师聚集到以蒋建平为首的这个事业部来,陈云波、刘东升、常晓东、杨耀敏、韩琪、陈超、牛小波、沈启龙、孔涛、廖再学、井卫军、刘健、刘昊、蔡森、陈沙克等先后到来。趁我现在还记得这些人的名字,列一些出来,当然,更多人我一时也不能回想起名字来。

  从2008年四月份开始,我们开始云计算产品设计工作,并在5月开始技术选型工作。先后洽谈的有3Tera、Qlayer、VirtualIron、IBM、Microsoft、Vmware。我们对三款创业公司的产品,3tera,Qlayer,VirtualIron,接触时间长,研究也最多。在我看来,当时,他们的理念是最先进,而且也做出了实现,既是现在看来,其理念和技术也不落后。

  IBM和Microsoft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那个时候也没有成形的产品,蓝云都是传统软件搭的,虚拟化产品08年还在原型开发阶段,MS的Azure也还停留在内部开发阶段。VMware谈过之后报价太贵,无法采用。2010年有次会议见到VMware的人,告诉我他们有运营商价格,不应该去找代理。我想08年他们的运营商价格体系还没有出来,我们当时找的也确实是VMware的人。

  3Tera的产品很有意思,最开始叫网格操作系统,一度借用UtilityComputing的概念,后来云计算流行终于找到了归属--云计算操作系统,他们提供的控制台界面和图形界面确实很不错,基于Xen的。有一个特性是不同与其他厂家的,就是它的客户OS所用磁盘IO同时写到两台物理机上,用这种方法来保证虚拟机的可靠性。3Tera最后在10年以一个未知价格卖给了CA。我们从这里学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用下面一张08年的3tera宣传图来怀念它:

  

 

  3tera概念图

  VirtualIron是一个很可惜的公司,它和VMware的关系很像Intel和AMD的关系,产品很像,但是价格要低一大半。只可惜当时的虚拟化产品,要么是有钱的客户,买VMware,要么是没钱的,用用开源产品就能满足。VirtualIron在高端客户和开源客户之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但我更倾向于其耐心不够,每年的收入是其投入的零头,投资人没了信心,09年卖给了Oracle。VirtualIron在我个人来看,完全不输于后来的cloudstack和openstack,用着非常顺手。看看VirtualIron,这个Vmware当时最大的潜在威胁,留下的音容,2008年的哦:

  

 

  VirtualIron架构图

  Qlayer,在当时是一个还未成形的产品,主要支持VirtualBox,也具有漂亮的图形化虚拟化管理功能,在09年初就匆匆卖给了SUN,个人认为应该很可能是SUN需要一个VirtualBox的管理端来发展VirtualBox,当然,其当时同时支持VMwareESX的。在Oracle收购SUN以后,Oracle旗下有三四款虚拟化产品,VirtualIron整合到了OVM中,SolarisContainer和VirtualBox应该还是独立在发展。它推广的VPDC(virtualprivatedatacenter)概念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在云计算概念走红之前,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概念。Qlayer应该说图形化界面是很炫的,现在很多厂家宣传的图形化组网、拖拽式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它不仅设计了而且基本实现了。不过相对于3tera完善的command和gui界面,功能和完整性略差一筹,也让我们怀念一下:

  

 

  Qlayer软件界面

  2008年四五月份,在展开产品设计和采购商业软件洽谈的同时,因为发现商业软件的高成本和低控制力很难接受,会严重制约公司云计算的长期发展,也迅速开展了开源软件的评估工作。部分评估结果和对象已经在PPT《云计算和开源》中公开出来,在博客上也有这个PPT。在开源软件评估工作尚未结束时,我们就意识到现有的开源软件离运营要求还有距离,运营和业务系统本身更是无法从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范围内寻找,于是迅速组建了虚拟化管理和业务系统开发团队。我本人主持了初期的产品设计过程、商业软件洽谈过程、开源软件评估过程、虚拟化管理团队组建过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调研了几乎所有的主流IaaS厂商,我也实际试用了几家,包括AWS、rackspacecloud(当时叫Mosso),gogrid,flexisacle,rightscale等。在这几个过程结束时,由于我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团队大部分人不同,被调去负责虚拟化管理研发团队,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远离了云计算产品设计和业务涉及、市场化。

  在负责虚拟化管理团队的时间里,也负责对外的技术交流以及对政府项目的申报,公司以虚拟化和云计算为基础,申请了若干个科研的和产业化的项目,得到了政府的资助2009年初,公司对外发布云主机产品,在随后不久,发布了云备份产品;有备,有备后来与MSN结合形成有备MSN管家。但当时的云主机产品技术上用了Xen虚拟化,模样却像极了虚拟主机和VPS,没有提出新的理念、体验。而云计算和IaaS,是需要用户看到新的理念和体验的。

  2009年末,公司整合云计算事业部、CDN业务为云快线科技公司,中国第二家专为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而生的公司出现了,同时也是现在市场上唯一一家专注于IaaS服务的公司。云快线科技公司专注于提供共有云服务和私有云解决方案。2010年初,我受蒋建平所托转而领衔产品团队,负责产品重新设计和市场化,并在2010年底推出云主机2.0。

  但是CDN是一个比IaaS更为重资产、竞争更激烈的领域。当时云计算业务最多时大约60人,CDN业务近100人。CDN业务的历史更久一点,但也是在亏损。云计算业务毫无疑问,2010年底才新产品上线。在此之前,云主机产品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没有给市场和客户新的理念、体验。

  两个重资产、投入期的业务,再加上一些转移的债务,使云快线一出生就债务累累,第一年显然也亏损不少。

  而2010年是世纪互联上市的前一年,2011年是世纪互联带伤上市后的第一年。面对2010年2.4亿的亏损,世纪互联需要清理劣质业务和没有回报的投入,云快线首当其冲。

  彼时,因为沟通、惯性、视野原因,世纪互联集团内部除陈升外,其他高管并不能理解,也更谈不上支持云计算业务的发展。当然,大部分的人是看不上云计算业务。稍微理解一点的,认为:云计算不就是把一台服务器分小点,让小客户用么?这是下游厂商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大客户。

  况且,建机房、拉带宽,看得见摸得着,且回报很快。不止是世纪互联,几乎所有的IDC公司都如是想。

  但彼时资本市场已开始关注云计算业务,融资也有了眉目甚至定数,但最后因为沟通上的戏剧性原因,云快线与2011年10月解散。

  彼时媒体和业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世纪互联云快线部门解散云计算终成;浮云;?世纪互联云快线部门解散云计算泡沫破灭?甚至评论:世纪互联三大核心公司之一的云快线宣布解散,其吆喝了五年的;中国亚马逊;IaaS平台宣告失败,这也给目前热得发烫的云计算市场,兜头一盆凉水。

  可以说,云快线的解散和云计算业务本身没有太多关系。

  那一年,盛大云和阿里云刚刚上线,我也踏上了去杭州打造linkcloud的征程。

  远方的浑水

  2014年9月11日,美国研究机构TrinityResearchGroup发布了一份名为《世纪互联露馅了》(21VianetGroupExposed)的报告,指责世纪互联财务造假。Trinity对世纪互联的指责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世纪互联明显在财务数据和已公布的运营计量标准(financialsandreportedoperatingmetrics)方面造了假。

  第二,世纪互联夸大了在其业务中占核心地位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IDChostings)业务;;约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二。

  第三,世纪互联相当大一部分MNS业务;;约占营收的三分之一;;是靠非法经销宽带获得的。

  第四,为了夸大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业务,世纪互联收购了一些于其核心业务无关的资产和空壳工资,并利用后者谎报营收。

  第五,世纪互联以不断的融资和兼并的方式虚假兑现夸大的增长承诺。

  受到TRG做空的影响,世纪互联股价昨晚发生震荡。世纪互联昨晚开盘22.18美元,盘中最低跌至14.23美元,跌幅为35.8%,所幸在收盘前有所上涨,最终报收于20.12美元,跌幅8.04%。

  2014年9月11日,Trinity发布了有关世纪互联的第二份研究报告,细数了该公司未披露的;内幕交易;:

  世纪互联联合创始人陈盛和CEO张军(前CFO)直接和间接控制着多家未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的关联方。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SAIC)数据库中,我们发现了16家这样的关联方。

  世纪互联8名;执行级别的高管;和一名前雇员是上述隐秘关联放的法人代表、董事、经理。而世纪互联没有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这些关系。

  ;这些未披露的关联方,有一些曾参与与世纪互联或者世纪互联已知关联方有关的交易,而这些交易没有被世纪互联披露。;

  世纪互联的联合创始人们间接控制着与世纪互联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他们将直接受益于这些公司与世纪互联之间的竞争关系。这违反了竞业禁止条款的规定。

  所有这些内幕活动无疑让世纪互联的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我们认为他们并未履行自己受托的责任。

  这两次做空后,世纪互联都进行了快速的回应。当然做空者不会满足,但投资者基本相信了世纪互联的解释。

  而由此暴露出的,是中国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水平、信息披露上的不足,当然还有对于信誉和诚信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理解。即使真的出现做空者指责的一些问题,在国内的环境中看来,也不会被认为是大问题。

  另外一项,则是IDC行业的野蛮发展以及法规政策上的模糊,在此不多更多解释。

  这两次做空,除了在美国被提起集团诉讼外,最大的问题,是引来了门口的野蛮人。

  门口的野蛮人

  野蛮人其实一点都不野蛮,雷军看起来还是很亲和的,十年如一日。

  2015年6月10日,前摩托大中华区总裁孟璞正式入职世纪互联任总裁。2015年6月22日,世纪互联CFO萧尚文辞职,王士连将接任。

  2015年10月19日,世纪互联(Nasdaq:VNET)今日宣布,公司董事会已任命张振清为CEO,于2015年10月19日生效。之前,世纪互联CEO职位由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升兼任。张振清出任CEO后,陈升继续担任公司执行董事长之职。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起源于,2014年被做空后不久。在谋求私有化的过程中,世纪互联遭到做空机构TrinityResearchGroup阻击,股价极速跳水,原本预计发行的公司债也因此泡汤,世纪互联元气大伤。公司财务吃紧,直接影响了即将展开的私有化计划,致使陈升不得不引入‘雷军系’,缓解暂时的财务压力。

  2014年12月1日,世纪互联宣布分别与金山软件、小米和淡马锡三家签署股权认购协议,合计2.96亿美元的投资。此次世纪互联交易涉及的股份均为新增发股份,金山持有世纪互联11.6%的股份,投资1.72亿美元,获得19.9%的投票权。小米持股3.4%,投资5000万美元,并获得10%的投票权。

  此次投资完成后,系的金山和小米共持有世纪互联15%的股份,成为世纪互联第一大机构股东,并有在股东大会上的29.9%的投票权。也就是雷军系或得世纪互联控制权。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2015年6月10日,世纪互联宣布公司董事会经收到董事长陈升、金山软件和紫光国际联合发出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紫光国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2016年将主导世纪互联完成私有化,全盘接手世纪互联。

  雷军系自然是实力不俗,也有意将世纪互联纳入金山云和小米云的未来版图之中。而紫光更是最近资本市场的野蛮人,

  2013年,紫光先后以17.8亿美元、9.07亿美元私有化了全球第三和第四大手机芯片商展讯与锐迪科;2014年,紫光又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惠普公司旗下新华三公司51%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2015年6月份,紫光以1.24亿美元入主了中概股500彩票网;10月份,公司以1亿美元的首轮投资入股移动操作系统创业公司Acadine。2015年9月份,公司宣布斥资38亿美元入股西部数据,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10月份,公司宣布出资6亿美元收购力成科技约25%的股份,成为这家内存封测厂商最大股东。

  若坐实成为雷军系,在已有金山云和小米云的条件下,世纪互联不可能大力发展云计算你业务。而紫光或陈升重新控制世纪互联,还很遥远。

  至此,世纪互联的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已无力左右公司的航向。

  至此,世纪互联已没有资源,包括财力和人力,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

  支持,世纪互联管理层,无人能够有暇考虑需长期投入的公有云业务。

  云计算看客不止是世纪互联,还有整个IDC行业

  事实上,世纪互联就快要失去最重要的托管企业和IDC企业的位置。鹏博士最新季报显示2015年三季度营收57.53亿元,净利润5.97亿元。网宿科技2015年3季度营收20.11亿元,净利润5.53亿元。

  当然,世纪互联还是最具代表性的IDC托管企业。云计算除了影响企业IT设备和软件,也直接影响IDC行业,且受影响最大的是以托管、租用、虚拟主机为主营业务的公司。

  中电信、中联通面临固话的流失,IDC等数据业务已成必争之地,中移动也在大力兴建IDC。电信运营商们一手把握骨干网带宽资源,一手建自己的IDC与民营IDC企业竞争,使得夹缝中生存的民营IDC企业成了;二房东;。

  原本电信运营商只做批发,国内IDC行业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粗犷转卖型、小粒度零售型、新型服务型。但现在电信运营商已全面介入粗犷转卖型、小粒度零售型、新型服务型服务。

  IDC行业的特殊性,致使IDC企业的老板们都比普通人更为聪明,至少比我聪明。他们面临困难能快速解决,面临机会能快速捕捉。建机房、拉带宽、打大客户,甩开膀子干,几个月就能见成效。

  他们的视野也绝不狭窄。世纪互联就从事过很多前沿的业务,IaaS、集装箱数据中心、网游、呼叫中心、数字地产、CDN、区块链,等等。

  但是,总的来说,当前的IDC行业,由于人才的匮乏、视野的局限、公司传统IDC业务的强势,导致新业务投入资源有限,再加上公司高层和现有人才的思维定势和惯性,决定了传统IDC公司目前对云计算变革反应迟缓,难以设计和开发出符合云计算趋势的产品。

  如果历数一下,IDC行业存在如下问题:

  l没有进行技术积累。国内的IDC厂商在10多年的发展中,绝大部分没有进行技术积累

  l几乎没有研发力量。绝大部分虚拟主机和VPS厂商购买国外或国内的成熟产品,架设网站,进行运营管理和业务管理,基本不需要也没有技术人员。

  l缺乏技术趋势洞察和产品创新能力。绝大部分厂商由于整套业务系统是购买过来的,缺乏技术趋势洞察和产品创新能力。传统业务模式的惯性,他们更易于理解看得见摸的着的重资产投入和能够短期获得回报的投入。

  l财力有限。由于上述原因,每个IDC同质化竞争,价格竞争,利润率较低,自身的财力有限

  l地域化。IDC业务地域化特征明显,各地IDC对本地资源和客户控制力较强;

  在前几年,我写《云计算时代;本质、创新、技术、战略》之时,我还保有一线希望:当然不能排除有IDC企业凭一己之力,奋发图强,持之以恒,开拓创新,打开IDC企业云化的路。IDC企业在云计算大背景下,确实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研发能力缺乏、产品创新能力缺乏、资源池较小。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解决,比如招揽人才、建立研发力量、通过资本或业务与运营商合作等。

  我也曾提出过另一个策略是建立IDC云发展联盟idcCloud,投资并成立执行机构。由该机构开发和运营联盟式基础设施服务与分销平台和所需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初步构想如下图:

  

 

  然而,彼时我也承认,无论是自建云计算业务,还是联合组件IDC云计算联盟,都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道路,甚至这个风险是IDC企业所不能承受之重。在这个意义上,虽然万网卖身阿里巴巴被很多人认为贱卖,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甚至对于个人来说,是上岸呢?

  鹏博士确实透过首都在线有云主机业务,且与IBM有企业云的合作,但无论是鹏博士还是首都在线都不会将云计算看成一个大生意。

  世纪互联确实有Azure的合作和IBM的合作,承担了Azure的落地和支持,但在云快线之后,永远只能承担他人云计算业务的支持者角色。

  蓝汛确实从2010年就开始试水云计算业务,且有了自己的研发力量,但蓝汛主营业务乏力,事业部机制下的云计算,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团队也换了几波。

  网宿,看起来是IDC企业中最不差钱的,但也是将云计算看得最透的:挣不到钱的。但我可以拿点钱出来,先占上位。

  至于其它一众本地IDC,或者以域名和虚拟主机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还在为生存而奋斗。当然不排除少数已经是土豪,那也不愿意做云计算这样的苦逼生意。

  在中国,几乎还没有人从云计算上挣到钱。但就是这样一门生意,即将甚至正在成为所有IDC公司头上的大山,甚至瓦解IDC的传统业务模式。

  而IDC公司们,只能沦为云计算时代的看客,看着云计算公司一步步蚕食和瓦解这个业务、公司、行业。


标签: IDC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