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十年”之作——写在《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出版之际

文章来源:  扬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13年04月07日   浏览: 1901   作者:扬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随着2013年两会的闭幕,新一届领导集体以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复兴之策赋予中国新的使命。为此,如何看待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如何盘点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呈勃勃生机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同策划并推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对此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如何重审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该报告梳理了十年的历程与命题,总结了十年的贡献与成果,回想了十年的探求与思索,预言了十年之后的理想与动议,以浩瀚卷帙书写着21世纪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个十年的史记。

2002~2012的十年该如何审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他2012年11月推出的《文化遗产·思行文丛》卷首写到: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考验的十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十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成果丰硕的十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理念进步的十年。十年变化刻录十年发展,十年来我们的求知欲可能不如以往某个时代那么狂热,但能肯定的是,经历着绚烂与平淡,重新审视,富于建设性的再研究,因此今天我们比十年前看得更远、思得更深、行得更加稳健。历史从来无法割断,如何用皮书类形式记载并书写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中国经验,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2011年7月创刊时的初衷,感时忧国及担当意识,成为尚属草根遗产组织《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的追求与使命。

对于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发展历程的盘点及梳理之大命题,不同的著作有不同的目标值:学术书,可从不同角度探索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总括研究的经验及教训,发现并推动有重要价值的学说与方法;传记书或称口述历史书相当必要,它重在用历史及史实铺就历程;文献史料书,它不仅多侧面记录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人与事的轨迹,还会呈现罕见稀有文献资料,体现工具书之作用。而今日发布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一书的定位与价值正如单霁翔院长的评价:

它是一部旨在弘扬建筑文化遗产正确理念,提升规划设计,保护技术优秀案例的著作;它是一部有价值、有深度、有文献性及学术意义的行业指导书。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分总述篇、理念篇、实例篇、传媒篇、人物篇、事件篇六大篇章,为该报告撰文、参编的学者近80位,建筑、城市、文博界跨界交流与思想整合的研究精华凝聚一起,在中国还是第一次。《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理论阐述,有实例介绍,有政策导读,有事件评析,有开卷新书,还有对十载时光已逝的建筑文博大师的追忆,极富传承与创新意义。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的第二个特点是跳出就保护谈保护的狭窄圈子,将建筑文化遗产置于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大环境的需求中审视,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报告之一。城市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具有总体性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都市化更成为城市化的升级版本及新形态,本报告的一系列论述围绕城市文化发展,探索了文化城市建设的理论格局与实践意义。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的第三个特点是勇敢地反思中国建筑遗产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在兼顾国家建筑文化遗产战略与思考的同时,提供着对现实问题的批评之思。本报告倡导强国的崛起,首先要文化崛起,而对中国现状的文化大发展而言,建筑文化的业内共识与公众普及之路还相当漫长,不仅文化守正与创新需要对话,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承载到中国建筑上更需要对话。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的第四个特点是力求每一篇章都凸显一个关键词思想,是否使报告具有可研读性、可借鉴性,思想深度是重要尺度之一。年度报告虽暂时未称发展报告,是我们深感思想的潜伏性及稀薄性;年度报告编研倡言需要思想前置,绝非故作哲人态,而是期望本书的营养作用更强一些,挖掘更深一些,浮躁更少一些。

如何赋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跨界之思

建筑繁荣的城市与国度,都离不开建筑与文化工作者的前赴后继,都离不开各界文化大家的支撑,广博而必须跨界的建筑文化遗产之思需要守望般的风潮。当代设计(无论建筑还是产品)越来越讲究跨界的实验,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在不同领域里穿行,不断获取崭新的体验,从而使表达的语言具有综合与超越的特质,设计创作既成为跨界的趋势,文化欣赏与传承也需要跨界的对话与交流。跨界交流与论坛的跨界思考所引发的直觉、潜意识的相关性会创造出1 1>2的局面。文化跨界也即杂交,它是文化发展之要旨,对此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的广义建筑学是跨界理性最充分的当代经典读本;201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博士为全国政协关于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为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试点的提案就同时强调了三方面跨界,即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互补。本论坛之所以聚集多学科交叉的文化研究与碰撞,不仅益于溯古,更可服务当代,它满足城市化及中国建筑文化再发展传承与创意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期望通过建筑、文博、设计诸领域的建筑文化交流达到如下目标:

首先,用交叉学科之思,靠跨文化的融合,共同打造服务文化城市·设计遗产的中国新发展模式。其次,用建筑遗产的文化新坐标,研讨遗产保护与创意设计联姻发展的规划设计思路及前瞻性观点。最后,用沟通、借鉴、转型、升华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文化城市·设计遗产理念,让创意文化在业界及全民意识中奔流,更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建筑文化国内外传播的影响力。

面对十八大再次倡导的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命题及两会揭开的改革新纪元,2013年,《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编委会拟在如下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一是组建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等学术团体支持下的20世纪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委员会,并积极探索服务于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二是继续深化多领域合作的跨界论坛,使文化城市、设计的遗产等理念不仅停留在理念与学科层面,要更为有效地启迪中国设计界的创新思维,为中国设计师的全面崛起提供沃土及平台。三是将出版并发布《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以及新春论坛作为一种制度,不断持续提升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新坐标,努力为建筑、城市、文博、设计艺术界提供一个可传播话语,可表现作为的交流与展示窗口。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